抗战老兵——汪仲明

作者:信息来源:厅离退休干部处 发布时间:2015-09-01 14:48:00

老兵档案:

   姓名:汪仲明

   性别:男

   出生日期:192112

   籍贯:安徽省合肥市

   19384月参加工作,历任新四军班长、排长、连政治指导员,1940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833月离职休养,离休时职务为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副院长。

 

   争夺阵地  津浦路西战役任主攻

   19455月,汪仲明在八路军二师五旅十五团警卫连当指导员。后调到三营八连当政治指导员。由华中书记谭震林(备注:1945年,谭震林任华中分局副书记、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、华中野战军政委,1945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。同粟裕指挥部队作战40多天,完成华中战场作战任务后挥师山东)指挥。

   津浦路西战役打响后,一天,部队准备攻击敌军一个据点。这个据点像颗钉子一样钉在在津埔路西和路东中间,把两边的根据地给拆开了,对根据地威胁很大,华中军区下决心要把这个钉子拔掉。

   但要拔掉它谈何容易!这个据点原是新四军二师的根据地,被日军占领后,修了地堡和大碉堡。由日军和伪军一起守卫,据点外有城墙、沟壑,内有地堡、碉堡,易守难攻。

   当时,守卫据点的日本鬼子兵力几倍于我军,武器也全面优于我军。八路军组织三个连负责主攻,其中就有汪仲明所在的八连。晚上7点钟左右,战斗打响,首长一声令下,主攻队伍立即展开攻击,顿时火光四起,枪炮声、喊杀声震天,不到一个小时,敌人前沿阵地就被攻占。汪仲明带着三排首先冲上去,把据点地堡里面的敌人消灭了,随后敌人进行反攻,汪仲明他们进入地堡向外面打,突然听到“嘭”的一声巨响,汪仲明本能地感觉到:不好!原来,敌人轰炸了地堡。汪仲明左腿三处骨折、右腿两处骨折,左手手掌被炸开,二指断裂,只有大拇指能动,左眼骨内也嵌进了弹片,直到现在也没取出。地堡内的几具尸体都被炸飞,肉贴到了墙上。

   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,一直打到第二天天亮,主攻部队虽然拿下了据点,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。汪仲明所在的营有500多人,最后只剩下炊事班和机炮排。汪仲明的连,在战斗中换了5个连长和5个指导员。其它三个连的连长和指导员也换了好几个。

 

   重伤昏迷 部队给买了三口棺材

   汪仲明伤得很重,一个多星期都没苏醒过来。据点被攻占后,日军不久就开始组织反扑,想趁八路军元气大伤之时消灭我军,八路军伤亡较多,又没有后方支援,只能撤退。那时正值5月,烈日炎炎似火烧,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会来一阵大雨。汪仲明昏在用草绳编的担架上,人事不省,跟着队伍一起撤退。白天目标大,只能晚上走,还得翻铁道,翻津埔路。津埔路两边都被挖上了沟,老百姓组织的担架队抬着担架跟着队伍,有的就掉在那沟里摔死了。还有的抬着抬着就突然间倒下,再也没能起来。

   等汪仲明醒过来以后,人家告诉他,部队曾先后给他买了三口棺材。第一口是刚被抬下战场时野战医院给买的,当时的医生和护士都说这个人不行了,贴了个条子在担架上,基本就是宣告死亡;第二口是转到后方医院时买的,汪仲明伤得太重,野战医院也治不了,又不能总留着重伤病员;第三口是转到师卫生部买的。汪仲明被送到华中军区二师卫生部的时候,身上的伤口溃烂,已经生了蛆。他在卫生部做了手术,打了石膏绷带,慢慢修养。  

  汪仲明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斗,在新四军军部江北指挥部期间还给刘少奇当过警卫班长,虽然身经百战,但大多是采取游击战,范围小、伤亡少,哪一次也没像津浦路西战斗那样牺牲那么多人。那时候条件艰苦,部队经常没有粮食吃,能吃上点黄豆绿豆就很不错了,汪仲明还记得刘少奇也跟大伙一样,吃黄豆吃杠子头。伤病员转移的时候,一路上老百姓偶尔给伤病员煮点鸡蛋,能够吃上一个煮鸡蛋那简直就是莫大的高级待遇。


   武器靠缴部队装备非常差

   当时,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且参差不齐,最好的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“三八大盖枪”,装五发子弹,可以打五枪。差一点的是从国民党部队缴到的,最次的同时也是我们大部分装备的是中国的“老套筒子”,压一颗子弹打一枪,拿着也费劲。汪仲明刚当兵几个月就被调到新四军军部卫士排当班长,卫士排都是短枪、大刀、手榴弹,他使用的是叶挺从德国弄来的驳壳枪,装弹二十发,俗称“二十响”。  

   汪仲明记得有一次战斗,连队缴获了一挺日本“歪把子”机枪,宝贝的不得了,连队的一个大个子就愿意扛着这个机枪,天天形影不离。连队很少用重机枪,虽然都知道重机枪火力猛,但是天天行军打游击,一挺重机枪需要好几个人扛,行动非常不方便,所以好也用不上。

   子弹也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,八路军虽然有兵工厂能生产,但那是少数的有稳定后方的队伍才可能做到。八年抗战,新四军在华中,没有自己生产枪和子弹的能力,只能做相对简单的手榴弹和地雷。

 

   出生入死 随时准备投入战斗

   汪仲明他们行军打仗的时候,部队经常在老百姓的房子里用稻草打地铺睡觉,房子外面要安排战士站岗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背好包和子弹吃早饭,一旦发生情况,就要立即准备战斗。

   一次,汪仲明他们连在安徽碰到敌军扫荡,天要拂晓的时候,敌人偷偷的把他们包围了。营里的通讯员来给他们送信,被敌人发现了,故意没向他开枪,准备活捉。当他走进包围圈时,一个鬼子突然上去抱住了他,通讯员一个跟头翻到下面“叭”地给了敌人一枪。这一枪让汪仲明他们从睡梦中惊醒了,全连都轰动了。连长发现被包围后,果断下命令,马上撤退!事不宜迟,因为敌人还有骑兵,马上就能追上连队,稍微晚个三、五分钟的话,后果就不堪设想。汪仲明是指导员,带了一个排担任掩护,跟追击的日军交上了火,边打边退,成功冲出包围圈。就在他们冲出去的时候,敌人的骑兵连赶到了,幸亏他们趟过了一条河沟,骑兵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,没敢贸然追击。

   像这样的战斗,汪仲明经历了很多,人少装备差,只能采取游击战术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走。但是无论走到哪里,都要枕戈待旦,随时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。

  汪仲明说,今天我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,小康社会也指日可待。但是我们要看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,更要牢记历史,勿忘国耻。